港珠澳大桥项目部《12集技术申报片》 钢圆筒快速成岛
钢圆筒快速成岛工艺片
一望无际的伶仃洋海域,屹立着两座蚝贝型的人工岛,在波澜壮阔的海面上,它们傲然挺立,遥相呼应。
这是两座十万平方米的外海离岸人工岛,由120个超大型钢圆筒组成,串连起横跨伶仃洋的的港珠澳大桥与海底隧道。
这是国内首次采用“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”,仅用221天实现了“当年动工,当年成岛”的工程奇迹。
然而,创造这项奇迹的施工方案,在八年前,几乎是无法想象的。
幕维影视全程参与港珠澳大桥钢圆筒快速成岛工艺纪实,用影视化的手法再现这一世界创举。
构想
港珠澳大桥东、西人工岛,地处航运繁忙的珠江口,若按传统的抛石填海工艺,建设工期需要三年,还可能对该区域内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造成污染,建设风险极大。
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后,总工程师林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——用大直径钢圆筒建设人工岛将一个个钢圆筒打设至海底不透水土层,形成围堰结构。
但是,这个大胆的设想风险极大。
建设团队没有相关经验,曾经圆筒失败的经历依旧困扰众人。
林鸣力排众议,为了论证方案的可行性,想出了一个验证办法——反向论证。
经过半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向论证,他们得出了结论:钢圆筒方案不存在颠覆性的因素。
制造
每个钢圆筒直径达22米,约一个篮球场大小; 高55米,相当于18层楼;重达 500吨,几乎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同。120根钢圆筒都将在短短8个月由振华重工的工人制造并运输进伶仃洋。
为了将一个个巨型钢圆筒精准插入海底,中交建设者在国内首次引进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液压振动锤,开发了八台液压联动振动锤组系统。
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振沉系统将在短短6小时内,稳稳地把高达55米的巨型钢圆筒打设至海底40米下。再将两片弧形副格打设在钢圆筒之间,形成稳定的围堰结构。
中交建设者们,将钢圆筒快速成岛工艺这一世界级的创新由设想变为现实,减少了泥沙开挖量1000万立方米,实现了外海成岛施工技术体系和专用装备的彻底革新。
施工
2012年2月,东西人工岛开始了深基坑开挖,拉开了岛隧结合部暗埋段施工的帷幕。
建设者昼夜奋战,历时五十六个小时浇筑五千两百万方混凝土,创造了岛隧工程单次浇筑方量的记录。岛隧结合部暗埋段的成功实施,确保如期实现首节沉管对接条件,为首节沉管的成功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通过一系列实验,建设者研制出了混凝土最佳配合比,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,东西人工岛主体建筑,成为了世界海洋工程史上最大规模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群。
奇迹
“外海人工岛钢圆筒围护结构施工工艺及设备的开发与应用”获得了水运科技进步一等奖,相关技术及设备的研发成果也获得了国家专利76项。
从整合优势资源到技术攻关再到工程圆满完成,中交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诠释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,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世界工程奇迹。
幕维影视深耕工程行业11年,与工程行业同步进步,革故鼎新,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,致力讲好中国品牌故事。